老年性皱纹外科,是治疗由于组织、结构老化引起的皱纹松弛及萎缩等组织学、解剖学改变,这包括面颈部、眶周(上、下睑及眉等)、乳房、腹部及四肢的皮肤和皮下组织等的皱纹、松弛和萎缩性变化等。治疗面颈部这类改变的外科技术称除皱术、面提升术,又称面提紧术。
除皱手术技术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分离平面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按Hamra(1992)和高景恒(1994)的观点,除皱手术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有了三代成型的手术技术,即:皮下分离的第一代技术;皮下分离+SMAS(表浅肌肉腱膜系统)分离的第二代技术;深部平面除皱术和其后的复合除皱术(Hamra, 1990,1992)的第三代技术。按照分离平面的深度,也有人将骨膜下除皱术称为第三代除皱术(Ramirez,1992;宋业光,1990,1992)。手术技术的发展,是随着人们对面颈部老化机制及面颈部解剖生理的认识逐步深入而发展的。
自20世纪初就有了面部除皱外科手术的记载。但初始的手术仅是局部多余皮肤切除缝合,如1901年Hollander描述了耳前后切口的下面部除皱术。1919年Passot报道颏下切口治疗重颏。2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了皮下分离的第一代除皱术。1926年,Noel和Hunt分别报道冠状切口的前额皮下分离除皱术。1927年Bames设计面部皮下平面分离,辅以缝合固定筋膜。Rees等人于30年代进行了许多例前额皮下分离除皱术。1960年Aufricht讨论了皮下分离范围。至60年代,面颈部皮下分离的全面部除皱术在西方国家已成为流行的安全美容手术。然而,多数人已开始提倡前额帽状腱膜下除皱术而不赞成前额皮下分离除皱术,如Ortiz - Monasterio等称:“从额肌上分离皮瓣易引起血运障碍,有些作者报道过悲惨的结果。”因此,前额除皱的皮下分离技术一段时间曾被废弃。但时至1989年,Wolfe等报道皮下层分离前额除皱的27例经验,认为有许多优点,如伤口愈合容易,能保存切口后头皮感觉,有效地消除额纹,同时可提眉,以及可在直视下从浅面修剪额肌、皱眉肌和皮下脂肪等。Wolfe指出通过帽状腱膜与额肌切口的深层分离可能产生切口区持续性的感觉缺失、严重瘙痒等后果。但90年代以来的大量报道,几乎均采用帽状腱膜下分离前额除皱术。
20世纪70年代,产生了SMAS下分离的第二代除皱技术,导致了面颊下颌区、颈部等外形的明显改善。1974年,Skoog首创了SMAS悬吊技术,皮肤和SMAS作为一个单位推进,产生强力持久的牵拉效果。1976年,Mitz和Peyronie首次报道了SMAS的较详细的解剖学研究结果(在Gray解剖学著作中曾被间接提及,20世纪初,法国与德国学者曾有过模糊的描述)。此后的20年,对SMAS的研究和应用成为除皱外科的焦点,导致了SMAS-颈阔肌技术成为安全流行的除皱技术而被广泛应用。与第一代拉皮除皱术比较,多数人认为SMAS技术有如下主要优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