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档化妆品近来频频被曝含有违禁物质,在爱美女士中引发对高档化妆品信任危机。宣传美白、保湿、紧致功能的护肤品“噱头”成分,到底效果怎样 记者请业内资深人士做了逐一解读,也许答案会让你大吃一惊。
产品主打成分
类肉毒杆菌
有效性:85%。类肉毒杆菌是细菌的一种,毒性强烈。在医学美容上利用它部分麻痹面部表情肌和咬肌,以达到消除面部活动性皱纹和瘦脸的作用。
安全性:55%。刺激性大,过敏性皮肤不适用。皮肤会产生强烈的依赖性。
胶原蛋白
有效性:50%。足够的胶原蛋白可以使皮肤细胞变得丰满,可维持皮肤细腻光滑,并使细纹、皱纹得以舒展。
安全性:75%。如果想让胶原蛋白有效渗入真皮层,就需添加一些辅助成分。辅助成分往往对皮肤有刺激性。
美白产品主打成分
熊果苷
有效性:75%。早在1990年就推出的熊果苷美容液,可有效减少黑色素。
安全性:80%。别名杨梅苷或熊葡萄叶,从植物中提取成分,安全性比较高。
维生素C
有效性:80%。其作用一是将深色的黑色素还原成为浅色的黑色素,二是抑制中间体生成黑色素。
安全性:85%。安全性很好,但稳定性差。
芦荟
有效性:60%。对晒后的皮肤有很好的护理作用,可减轻紫外线黑化皮肤。
安全性:85%。芦荟可以保湿、防晒、祛斑、除皱、美白、防衰老。
果酸(AHA)
有效性:75%。果酸是从水果中提取出来的有机酸。一般地说,美白产品中只允许使用3%以下低浓度的果酸。
安全性:40%。不少人使用果酸产品后出现敏感状况。
内皮素拮抗剂
有效性:65%。内皮素在皮肤中分布不均,是造成色斑的主要原因。内皮素拮抗剂进入皮肤,可抑制黑色素。
安全性:未知。是一种新原料,代表了当今美白技术的最新水平,但安全性尚有待验证。
美白化妆品VS重金属
实际上,很多产品使用了不止一种美白成分。一位前DIOR彩妆专家称,这是由于一种美白成分一般只对皮肤变黑的一个步骤起抑制作用,要有效控制皮肤变黑,需要对各个环节控制,这就是近年来流行的“协同效应”美白理论。
从这个角度说,选用含两种以上美白成分产品的效果比较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美白产品不可能不含铅,因为没有铅的帮助很多成分都很难被皮肤吸收,铅虽然有毒,但皮肤对它的吸收能力却很强,所以很多美白产品对铅都有一定的依赖性。
功能化妆品VS皮肤护理
化妆品业内资深人士透露,目前许多品牌的化妆品在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其采用的配方普遍和国外所使用的不一样,一方面由于肤质不同,中国的消费者往往对“速效”产品格外偏爱;另一方面因为目前中国市场化妆品行业的竞争相当激烈,部分厂家通过更改配方降低成本以获利。
如果皮肤没有明显问题,不要在脸上涂抹太多护肤品。专家建议:消费者应该相信并开发皮肤的自我更新、自我维护、自我美容的能力,排除一切污染皮肤、干扰皮肤生态、阻碍肌肤更新的因素,促进皮肤运动、补充皮肤能量。
高级化妆品VS天然材料
好的美容产品通常都是自然的或者原生态的材料。既然这样,为什么天然材料不可以直接用于美容呢 工业和化学的解释是:因为涉及天然材料中可能产生过敏的成分、色素、使用不便等原因,另外还有纯度不高效果不佳等理由。其实,有些天然植物或者成分会有过敏、色素沉着的现象,不过这都可以通过简单的处理来解决。
繁琐的步骤不一定比直接使用天然材料美容更科学。找一些昂贵的以富含VC为宣传卖点的化妆品,同时再切开一个柠檬或者猕猴桃取出汁液,如果用等量的化妆品和水果汁液做VC的含量检测。检测的结果非常出人意料:不少宣称富含VC的化妆品,其VC的含量比水果汁液的含量更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