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今年以来,我国的消费品零售总额一直保持在13%以上的增速。消费增速甚至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意味着我国消费很旺盛,这是多年来没有过的,下半年,依然会保持这种旺盛的消费惯性。
商务部对下半年的消费调查也显示,下半年城乡居民消费预期将开始趋好。
消费热点多农村消费见好
从国家统计局的月度报告来看,今年以来,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一直保持着20%的增速,远远超过粮、油、服装等。袁钢明告诉记者,从1996年以来的7、8年中,家电业的消费和价格一直处于下跌状态,直到今年开始止跌。而且,节能环保等新型家电产品的大量上市,也促成了消费者的升级换代。
除了家电,通讯器材、金银珠宝、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化妆品都是消费热点。
从统计数据的走向来看,这些消费热点将会在未来的几个月一直持续下去。再加上“十一”黄金周将近,下半年的消费仍然强劲。
另一个不为人注意的是,今年以来,城乡消费的差距逐渐在缩小。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与县及县以下零售额之间的增速差在持续缩小,上半年,二者增速相差2.0个百分点,到了7、8月份,二者的增速差分别为1.6和1.5。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表示,这意味着农村的消费情况见好。
扩大内需仍有短板
下半年的消费虽然有诸多热点,但要进一步扩大内需,短板依然存在。
姚景源表示,我国在整个经济运行当中消费存在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是逐年走低,二是居民消费率呈现下降趋势。
我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大于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占GDP的比重也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的大于50%下降到2005年的38.2%。二者都下降了10个百分点。
究其原因,姚景源认为,在于我国的投资率高。现在我国的最终消费率比发达国家低了20个百分点左右,比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也低了10个百分点左右,而投资率比人家高了20个百分点左右。
此外,消费之所以受到诸多影响,我们自身也感到消费不足,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消费之外,如分配的机制问题,当社会财富分配差距过大的时候,会使消费萎缩。消费也会受到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
亚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告诉记者,中国老百姓不愿意消费的根本原因是后顾之忧太重。为给子女提供教育,为防病、防老要存大量的钱。
居民消费增加余地不大要减少企业和政府储蓄
“实际上,现在老百姓的消费已经启动不少了,再增加的余地已经不大。”汤敏说,百姓消费增速已经和GDP增速同步,在收入增速低于GDP增速的情况下,消费保持如此势头,再增加的余地已经不大,目前需要启动的是别的内需。
汤敏所谓“别的内需”,是指通过减少企业和政府的储蓄扩大消费。
数据显示,2004年,中国企业的储蓄率高达GDP的20%,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企业储蓄基本上用于再投资。我国政府的储蓄率也不低。据统计,2005年,我国政府储蓄占GDP的6%左右;而同期法国只有0.3%,印度为1.5%,美国与日本均为负数。
如果国有企业按利润的1/3左右分红,同时政府储蓄每年减少一个百分点的GDP,就有将近5000亿的政府可支配资金。“企业应该把一部分利润交给财政部用于教育、卫生、环保等事业。”汤敏说。
亚行曾经做过一个粗略的测算:建立覆盖2500-2800万人的农村低保系统;在“十一五”期间,对全国的10万个贫困村每个村增加100万元的扶贫投入;两年内实现农村与城市贫困人群的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建立一个包括大、小病统筹的覆盖全体农民的新型合作医疗系统;使占大学生20%左右的贫困大学生全免学费。而所有这些,每年财政多拿出500亿元就够了。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