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的头十年,对刚刚传入的西方科技与生活方式,美丽的标准是“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当时,至少在青年人的心中,崇洋与爱国之间是可以划上等号的。接下来的十年,“新文化运动”对女性影响很大,美丽的标准因此是穿着“文明新装”,不佩带簪钗、手镯、耳环、戒指等饰物的朴素新女子。
五十年代,新中国建立,“妇女能顶半变天”的口号极大地激励了在封建社会一直被压迫的女性。一大批女性走出家庭桎梏,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而且不慕虚荣、不爱打扮,这个时期的美丽标准就是“奉献青春”。
到了六七十年代,美丽在中国是一派的整齐划一。草绿色的军装,腰间宽阔的皮带,“不爱红妆爱武装”;短发,皮肤黝黑,结实而强壮的“铁姑娘”等等,都是无数年轻男女心中的追求与向往。
当时光走到上世纪的最后二十年,美丽成了“必须保持个性与新鲜”。在中国,时尚第一次有了不菲的标价,评判美女的标准也不再那么整齐划一,化妆整容的手法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代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女,正应了一句西谚的脚注--“所谓美女,是时光雕刻成的”。
相关阅读